软件测试川模型下网络安全产品的自动化测试架构设计与实践分享
发布日期:2019-12-16 15:03:28 浏览量:1047人
2019年10月26日,由testin主办的第二届ncts中国云测试行业峰会在京召开,此次峰会以“ai 未来”为主题,汇聚来自国内外测试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领先企业决策者、高层技术管理者、媒体从业者等,共同探讨高端云测试技术,帮助测试从业者了解最前沿行业趋势,及最新的行业实践。
会上,安畅物联网ceo、川测试模型创始人李龙做《在软件测试川模型下网络安全产品的自动化测试架构设计与实践分享》。李龙指出,“在进行软件开发或软件测试的项目之前,需要做整体流程的把控。尤其是把测试人员工作的切入、切出方式、与研发的无缝对接方法以及提高软件质量保证的意义提高到一定程度上。而川测试模型,在借鉴前辈的模型实践基础上,创新性的使用了三条测试实施方法正好做到了这几点。”
以下为李龙演讲实录
很高兴今天和大家做一个分享,我没有想到刚才陈老师作为中国平安的技术专家,我一直以为他会分享技术内容,结果一听是很多有关软件测试生涯的哲学问题,确实受益匪浅。借着刚才陈老师说的话题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这个题目起的有点窄了,但是其实是很宽泛的话题,主要是以川测试模型为指导下,我们在测试开发过程当中做的一些自动化测试构架的设计以及实践的分享。
首先讲一下软件测试模型的使用情况调查,这个调查我是在2014-2015年之间做的,只是取了两百多个单位,但是这两百多个确实是国家一些比较前沿的,可以理解成top100或者top200以内的企业做的一些测试模型实际的使用情况。但是结果其实不太理想,大家可以看一下,最终有87%的企业不清楚或不知道我们到底使用什么模型进行相关的软件测试或者过程管理的。
原因可能有这些,测试根据开发的思路推进,没有明确的时间版本或者相关概念,团队里更改需求或者人员指派比较随意。但是我们通过刚才调查出来的内容发现,之前我们听说过一些模型,比如v模型、w模型、h模型或者瀑布模型等模型。第一个问题,测试与开发的关系、归程到底是否是互融互通的,比如,v和w模型是从上往下严格的节点关系,这种节点关系很难反推,需求确定了、测试方案确定了、开发确定了,我们测试的时候,一旦后面反推这个项目的时候,基本上很难推翻上面的节点,这时会导致测试/开发工作量成倍的增加,质量也很难把控。还有比如,测试对质量的保证意义所处在的层级,咱们都很清楚,其实我们应该尽早的、尽快的将测试嵌入到整个软件项目或者一个开发周期里去。但是,实际上很多企业都会发现,等到研发工程师或者研发部门把他们的设计架构都已经做完了,可能才会告诉我们,你们开始进行测试吧,去写测试需求说明书、写方案吧,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在滞后了,虽然市面上说我们应该提前介入但是因为没有合适的规程、规范,导致我们没有办法提前进入。当然所有的原因我总结的很简单,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一些测试的管理规程、模型,是从国外引进的。因为我是从二零一几年开始创业,到现在为止创了n个公司,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去改变一些东西,用我们自己的规则去想办法适合我们现在软件行业国情下的软件测试的方法模式。这个时候我才真正开始研究一套真正适合在中国发展的软件测试的模型,我起的名叫川模型。
大家看这个图可以理解一些,这套模型今天算是第二次和大家进行分享,最早一次是在上海,上海十周年庆典上做了一次分享。之所以叫川模型,是因为在整个软件测试过程当中我们是分了三条业务执行线的,最左边一条业务执行线属于验收测试的实施模型;中间这条执行线是需求级的,而最后一条执行线是属于业务测试实施的流程。这样在我们整个软件测试过程当中,其实是把一个测试团队分成三类不同的人群,而不是把部门分成了比如自动化组、性能组、功能组、安全性组。不是这样划分的,我们划分的模式是把测试团队划分成三条业务执行线,他们执行的内容是有区别的。那么,我们整个一套系统进行敏捷测试的时候怎么办?要快速的迭代出来,快速出测试报告、测试结果,这时我们最多使用的是业务测试的实施流程,相当于我们使用基于场景的、风险的、探索的测试方法论来快速的测试20%的模块,而这20%大家也可以理解是八二法则的划分,它可能隐藏着80%的缺陷,这时候我们就能够很快的迭代出这些内容,这些迭代的内容会应用到敏捷的方法,我讲的是一套流程管理体系。
凯发k8注册登录的友情链接: